甘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味中药因鲜美而见于餐桌,平肝阳而降血压
TUhjnbcbe - 2024/4/6 13:41:00

有句话叫做“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医传统文化再准确不过,中医文化的发展是源自于古代劳动人民对身边事物的探索,由此发现一些对健康有利的事物,并加以归纳,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中医文化体系。

比如有一种中药的应用十分普遍,是公认的良药,它生于大海,因为味道鲜美而常见于餐桌,还常被误当厨余垃圾,用之善于平肝潜阳而降血中压、清肝明目而不论虚实皆可适宜。

这味中药就是石决明,听名字好多人感觉比较陌生,但是说出它的“本来面目”后大家会恍然大悟,它就是鲍鱼的外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鲍鱼壳都能称作石决明,它源自于杂色鲍、羊鲍、耳鲍、皱纹盘鲍、白鲍以及澳洲鲍。

中药中有决明子、草决明,而“决明”的意思就是就是有利于明目,因为石决明依附在石头上生长所以得名,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因为为它明目较强所以称之为“千里光”。

关于石决明的最早典籍记载是《别录》,认为它“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强身”,认可了石决明明目之功;后来又有关于石决明清肝、平肝阳的论述。

近代知名的张锡纯先生首次认定石决明为“镇肝之要药”,深得广为认可,他在著作《中参西录》中进一步提出石决明适合于肝阳上亢而血中压力升高的人。

石决明的养生之功深得学者们的认可,就以其功用、配伍方法而言,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了解石决明。

一、石决明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这一类亚健康与现代所说的血中压力升高类似,表现出肝阳过度上升至头脑,从而头中不清、晕眩或者痛胀,还容易心中烦躁、易怒、睡眠欠佳,其根本原因是平素肝阳旺盛、或肝郁化火、或肝肾之阴不足,阴不能平衡上升的阳气而得。

石决明特点是寒而能清热、重而能潜阳,能清肝中之热、平潜肝中过度上升之阳,所以有利于清醒头目,因此被誉为“是平肝之要药”,加之石决明又有滋养肝阴的益处,所以适合于多种亚健康。

若是肝肾之阴的不足,阴不能敛阳,从而有肝阳的亢盛,表现出头中痛、晕眩,可以用石决明与养阴平肝的白芍、生地黄、牡蛎一起用。

若是肝阴为虚,肝阳独亢,从而热象比较明显,可见头中痛如劈、痛连眼珠之处、烦躁而容易发怒,或者晕眩、手足颤动,这类人适合用石决明与清热平肝的羚羊角、钩藤、菊花、夏枯草一起用。

现代常用的方法还有两个,一是老年人血中压力升高,从而有头中痛的表现,可用石决明、钩藤、僵蚕、菊花、夏枯草一起煮水喝;二是阴虚阳亢的血中压升高,可用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熟地、白芍一起煮水喝。

二、石决明清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对于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受肝血的濡养,如果血虚肝热、肝风夹在火气上炎,则有眼睛的亚健康。石决明能请肝热、育肝阴而利肝血,所以是清肝明目之良品,尤其是眼睛发红而痛、翳膜遮挡眼睛等。

如若是风热上扰而眼睛怕光亮、眼睛红且痒或痛的人,可用石决明与清热曲风的菊花、甘草、海金沙配伍;如果是肝有风热,从而怕光流泪、翳膜遮挡,可用石决明、荆芥穗、薄荷、刺蒺藜一起用来清热祛风、退翳明目。

如若是眼内生有翳膜,胬肉存于眼睛之上,可用石决明配伍龙胆草、草决明、刺蒺藜;如若是肝虚而肝血不足,日久后看东西昏花,则可以使用石决明与补血养肝的熟地、山茱萸、菟丝子以及五味子配伍。

如若是风热而目赤,伴有翳膜,可用石决明与密蒙花、决明子、菊花一起祛风热而明目;如若是眼睛生有白翳,可用石决明与元明粉、大黄、菊花、蝉蜕、刺蒺藜配伍。

三、石决明养阴清热。

前边两个益处中也用到过石决明养阴清热之功,只是并非主要用途,在《海药本草》中提到它“主肝肺风热,骨蒸劳热”,这会是因为石决明既能滋阴又有除热退蒸的功用。

对于阴不足、津液不足、虚火内绕、骨蒸劳热、体态偏于瘦弱的人,可用石决明配伍地骨皮、生地黄、知母一同养阴清热。

石决明是鲍鱼的外壳,那么鲍鱼的肉在中医文化中叫做石决明肉,它有没有养生作用呢,答案是当然有,在典籍中野提到这种石决明肉有滋阴清热、益精明目的功用,只是作用相对较小,所以不怎么被提及。

石决明的益处主要是用了它“咸”与“寒”的四气五味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注定它对脾胃不是很有利,所以凡是脾胃虚寒、饭量小且大便稀薄的人不要用之。

石决明煮水时不容易被煮透彻,所以需要把石决明打碎先多煮一会,如果是磨成粉也可以。再就是用石决明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来事是6至20克为宜。

还要说一点就是石决明根据炮制的不同有三类,一是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之力较强;二是煅石决明,减少了它“寒凉”的特点,因此较为缓和一些,同时收涩之力明显;三是盐石决明,它增强了滋阴之力,更适合于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阴。

中医文化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石决明就可以看得出来,本是普普通通的鲍鱼壳,在生活中常见,但在学者手中却能保障健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味中药因鲜美而见于餐桌,平肝阳而降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