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胸满也有虚实之分,两个张仲景治疗虚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用下法是为误治,表邪未解而用下法,此时出现脉促而胸满,故张仲景用此方治疗。其方剂组成就是原桂枝汤去掉芍药,其它不变。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共四味药。《伤寒论方解》说:“太阳经,经医误投泻下剂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结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脉紧躁而并居寸口,关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觉不鼓指”。

此条辨证主要在脉促俩字上,促脉是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意思是脉往上往寸部顶,寸盛尺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脉象呢?表证还未解,因为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哪里有邪气,气血就会到哪里,自然会到体表来驱邪,因气血已伤,能量不够了,不能顺利到达体表,所以急速地运血,故出现跳动很快的脉象,但是正因为能量不够了,就得休息一下,缓充一点能量,故出现停动的脉象。也就象老年人走路一样,走的时间长了,腿没劲了,拉不动两条腿了,休息一下,恢复一些体力,还能向前走,道理是一样的。“胸满”的症状,是因为脾阳受损,津液不能气化出表而产生的浊气充塞,故自我感觉“胸满”。

太阳病,用下法误治,不但脾阳受损,而且津液也丢失了,津液亏乏,芍药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为什么要去掉芍药呢?因为外邪未除,下法伤中还不太严重,既然是气血不够,自然要加大力量以驱邪外出,芍药是引津液下行的,所以要去掉芍药。去掉芍药,等于桂枝的解外之力增强了,所以桂枝用量不变,依然是三两。《尚论篇》解释说:“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阳之邪;其去芍药之意,酸收二字不足尽之,以误下故不敢用,恐其复领阳邪下入腹中也”。如果脉象是寸大而虚,尺弱而细,驱邪的同时可以重用建中药,因为津液虚甚的,自然要先建中以补津血。

桂枝汤证就有汗出的症状,若见汗出微恶寒而不发热者,是表阳不固而发汗,阳虚的征兆已经出现,再加附子,以温经复阳。故张仲景在上条文的后面又加一条文说:“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我们在使用这两个方剂的时候,要分辨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兼胸阳不足证;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兼胸阳虚弱证,它们有不足和虚弱的区别,也就是轻重证的区别。

现代医学桂枝去芍药汤常用于治疗肺心病所见的心悸,冠心病所引起的胸闷,胸痛,风心病的心悸、气短,体虚型感冒,妇人产后汗出等病证,只要符合上述证机者都可应用。胸痹者,加薤白、瓜篓;恶寒无汗者,可加紫苏叶;郁而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脉促者,加麦冬、知母。若已有结胸证或无太阳中风的胸阳不振、阴虚内热或热盛者禁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