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地榆,它有哪些特点 [复制链接]

1#

地榆也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它的记载。认为它性味苦酸而寒,能够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组养胃胃经。

此外,还有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赤地愉、紫地榆、岩地芨、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根子等别名。

从植物属性来说,地榆属于蔷薇种植物,入药的是它的根茎,一般赶在春季发芽前或者秋季地面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切片后使用。

从分布来看,地榆喜欢生长在山地的灌木丛、或者草原、山坡和田岸边,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最为常见,其他地方也有出产。

地榆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地表植株高可达1~2米,根茎比较粗壮,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根茎的末端弯曲,长在10厘米左右,直径大概在1厘米左右,外皮为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没有什么气味,味道有点苦涩。入药者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地榆的根含有百分之十七的鞣质,以及百分之四左右的三萜皂甙,皂甙又包括地榆糖甙、地榆糖甙Ⅱ、地柿皂甙B。

关于地榆的炮制,大致有两种方法:

一是生地榆,采集后的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微浸泡润透后切成厚片,晒干即可。

二是地榆炭,把地榆片在锅内炒至外皮发黑,内部老*,然后喷洒少许清水去掉火星,取出晒干而成。

历代医家对于地榆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凉血止痢这个方面,但也有一些比较少用的偏方验方,大概如下:

1、清热解毒,凉血上血:这是地榆最为常用的一个功用,各种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几乎都能使用它。

2、外用:这也是地榆用得稍微多一些的一个功用,古人在遇到什么水火烫伤之类时,会用地榆碾碎成粉末后外用,能够促进结痂愈合。

3、养胃:民间有记载,一些胃不好之类的陈年旧疾,可以用地榆煲瘦肉喝汤,有一定的养胃之用。

4、妇科带下:这是《唐本草》和《日华子本草》里记载的一个功用,古代妇科带下之证,地榆也有调经止带之用。

需要注意的是,地榆性味偏于寒凉,素体虚寒者是不适宜使用的。此外,整理历代本草典籍,地榆的使用还有如下一些注意事项:

1.《本草经集注》:不宜和麦门冬同用;

2.《本草衍义》:虚寒冷痢、热痢初起,都不宜使用地榆,前者寒凉伤胃薄肠,后者涩滞过早留邪;

3.《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没有明显的火毒证候,或者有阳气衰微者,都不宜使用地榆;

最后,介绍一下和地榆相关的几个方剂:

地榆汤:出自《圣济总录》,由地榆、炙甘草两味组成,适合痢疾下血;

地榆乌梅饮:出自《滇南本草》,由地榆、乌梅两味组成,适合噤口痢;

地榆甘草汤:出自《沈氏尊生方》,由地榆、炙甘草、砂仁三味组成,适合大便下血之证。

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地榆的描述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地榆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所以能够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冶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

意思是说,地榆性味苦寒涩降,苦寒能清火解毒,涩降能止泻收敛,所以能清火明目,用于肠风痢血、崩漏带下,盗汗、疮毒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