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糖尿病amp提高君 [复制链接]

1#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抓方证,扣病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症状,是疾病作用于人体的客观表现,我们用不变的方证灵活加减,来治疗患者变化的不同的症状,既紧扣病机又抓准方证,力求用药精准。那么,怎么用,君药的疗效能更好呢?您想过吗?欢迎留言讨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作者/张红跃

伤寒论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许某某,男,60岁,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乏力,口干渴十余年,近五年来胃脘痞闷,头晕,偶尔心慌。

现病史:十余年前因乏力,口干渴,消谷善饥到河科大一附院诊断为糖尿病,年又因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梗死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因糖尿病严重无法做支架。

现症状:乏力,仅头部出汗,口干渴,胁部不适,小便不利,尿无力,颈项强直,头晕,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腹诊:胃脘痞闷。脉沉细,肾脉弱舌质淡红苔*腻,空腹血糖11.7mmol/L。

诊断:糖尿病、胃病

辨证:厥阴病

分析:乏力,但头汗出,口干渴,小便不利,尿无力,胁部不适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胃脘痞闷半夏泻心汤证,颈项强直加葛根,消谷善饥,大便干结用石膏、生地。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参30g,柴胡40g,*芩15g,桂枝10g,干姜9g,天花粉18g,生牡蛎24g,*连10g,石膏40g,葛根30g,生地30g,甘草6g。七付。

5月25日复诊,口干渴,头晕,消谷善饥,大便干结等症状大有改善,现仍感觉乏力,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查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略腻。血糖8.7mmol/L

方药:*芪40g,*参30g,柴胡40g,*芩15g,桂枝10g,干姜12g,天花粉18g,生牡蛎24g,*连10g,石膏40g,葛根30g,生地30g,十服。

6月4号复诊,乏力,头汗出俱大减轻,脉沉而有力,舌质淡红苔*略腻。血糖化验6.1mmol/L。基本正常。

守方,加泽泻利小便治渴以巩固疗效。

方药:*芪40g,*参30g,柴胡40g,*芩15g,桂枝10g,干姜12g,天花粉18g,生牡蛎24g,*连10g,生石膏40g,葛根30g,生地30g,泽泻24g十服。

按:抓方证,扣病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症状,是疾病作用于人体的客观表现,我们用不变的方证灵活加减,来治疗患者变化的不同的症状。病机是很难确定的,且多具主观意识,我们要从客观诊断(舌,脉,腹诊等)中来判断病之轻重,气血盛衰,寒热虚实表里,先画出一个大的方向,将契合这个病机方向的方证往里面套,(桂枝甘草汤和真武汤都治心下悸,但病机就不一样了,不能心阳不足的悸动,投了真武汤。泽泻、石膏、生地都治口渴,那不能见到口渴就用泽泻,单津亏的口渴,若用泽泻反倒加重了。要先把大体方向定下来,水饮渴就用泽泻,热盛渴就用石膏,津亏用生地,有热盛津亏兼水饮就一起用)要既紧扣病机又抓准方证,这样来才使辨证准确,用药精准。(方证的“证”没有用症状的“症”,其本身就包含了病机)

提高君药疗效初探

作者/曹俣

关于君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曰:“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明代医家何柏斋《医学管见》亦云:“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可知遣方的针对性是根据主诉,通过辨证论治来析取非表面、背后深层次的核心原因,也就是抓主证,洞察病机因果,解决当前主要矛盾,据理依法酌选而定君药。君药的数量宜少,集中力量歼灭当前病机主证,主证解决后兼证则随之消弭;剂量亦不可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而径入病所,流走百骸以交阴阳,则诸证谐矣。

如何使君药在方剂中发挥其最佳疗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具体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李杲在《脾胃论》中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以上所述,皆谓君药剂量重而可力敌之论,今借杨树千先生之见述:“偶然初看,似乎用药极严格,有条不紊,如果细想,再与古今方剂相比较,用药如此规律,是占少数,而大半超出这样的限制。”

至清代医家吴鞠通确立三焦辨证(即病机),他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上焦部位最高而近于表,所以治上焦的病,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物,否则药不过病所;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中正平和如秤杆之平衡,是升降出入之枢纽,故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既不能用上焦轻清升浮,又不宜用下焦滋腻潜降;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用药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方能直达病所。

故君药遣用当别升降浮沉之异,量轻灵动,利于升清、宣泄疏通;重则沉降,利于攻下,降浊除湿。轻则如四两拨千斤,重则如铁锤搏击,过轻易于不及病所,过重则易于跃过病所,轻重得宜,方可获效。详察其升降之德,一以位置,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如发表、头面上焦取量当为1~3克,中焦5~10克,下焦10~30克;其二为药物自身之性味,如麻*、*芪之升发,磁石、牡蛎之沉降,欲升则量轻不宜沉,须降则量重不可轻。如若药量与性味牴牾时,则当通盘虑及为是。若苦降之药,取量轻,使其缓降,则可求其发挥作用以后至。又如辛、甘、升轻之叶子、诸花等先升后降之物,剂量重则可降下,剂量轻就能升上。但有药物具有升之性质,若使其剂量取重,则先降而后升。有一甘味药如*芪者,可取其剂量大,先降而后升,升时挟旁药同行,取舟车托举“后至者成功”之意。故加大君药剂量,只是将其打击靶点下移而已,与打击力度无关,传统中医取像比类思维如此,亦是有别于西医之处。

五行通关在临床中的运用,言曰“五行之性,贪生贪合,刑冲克害皆忘。”意即五行刑冲克害之性,会因贪生贪合而忘记其性,是指合神力量最大,自己被生合,不能克我克之行。古代中原和少数民族打仗,君王就喜用“和亲”之策,化敌为亲为友,和亲即是通关。如肝火上炎,但治肝而效不著者,则行清金制木法,可选入肾与膀胱二水经之药,则可通关;又如大便秘结而小便清长,当从增液行舟法,酌加味辛而苦专入肝脾、行气导滞之药,亦取通关之意耳。诸如制肝实肺、泻木安土、补土泄木等法,皆可类推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及病理变化关系予以通关,则常能使君药有事半功倍之效。

何文勤公尝诫纪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是为贤者过之。师古而不泥古,则移步易景,美矣。

自古的名方好方成百上千,是经历过时间与临床检验的珍贵宝藏,但如何才能用好这些名方?跟随名家学习、吸取前辈经验就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想要一本书掌握名家应用名方的经验?推荐这本囊括方解、名家医论与验案的好书,为你打开活用名方的新“视界”——

《名方·名医临证集》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好书)

本书分为6章共14节,共介绍了14个著名的方剂。内容由名方导读、名医心悟、名医医案、国医大师点评、编者心得5部分组成。其中“名方导读”介绍了方剂的出处,以及相关经典原文;“名医心悟”详尽介绍各位名医对方剂的独特体会和观点;“名医医案”真实记录了各位名医运用名方治疗疑难病典型病例的分析过程和用药经验;“国医大师点评”是国医大师对方剂的精辟点评;“编者心得”是笔者对于该方剂的临床使用心得和应用技巧。本书适用于临床医师和医学爱好者。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